攸县明阳学校 >> 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潘晚妮 >> 正文
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潘晚妮 http://www.yxmyedu.com 日期:2014-11-26
【摘要】数学是科学之魂,而数学思维又是数学之魂。教学生学,不是教会学生解题,而是教会学生掌握方法且能灵活运用。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
【关键词】学会 会学 数学思维能力 学习习惯 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使学生举一反三。”
数学是科学之魂,而数学思维又是数学之魂。教学生学,不是教会学生解题,而是教会学生掌握方法且能灵活运用。数学思维难以形成,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
"鸡兔同笼"问题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此内容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道数学趣题。由于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实际问题与"鸡兔同笼"的数量关系相类似,而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鸡兔同笼"的解题思路得到有效地解决,因此,此题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在教学这一问题时,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先辈们的聪明才智,而且要能体会到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能力。在这堂课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培养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重要性。
第一:从“学会”到“会学”,离不开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以教学《鸡兔同笼》为例,导入环节,学生看图,教师绘声绘色的读古文“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古文,学生兴趣特别高,模仿古人有模有样,很快便理解了题意,这得益于平常重视对学生阅读的培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问题。培养学生仔细读题和认真倾听的习惯。
在新课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尝试不同解题方法,从整堂课来看,学生的小组学习开展的特别好,而且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这和平时的小组合作训练是分不开的。
由此看来,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堂课就能培养起来的,需从平时的点滴做起,从每堂课抓起,甚至是从小学一至六年级要常抓不懈的。
第二:从“学会”到“会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以《鸡兔同笼》教学的新课环节为例
独立探究,尝试解题
师: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数据改小,先从简单的问题着手研究(课件出示例题1,学生读题)
师:会做吗?试一试,相信你,一定行的!开始吧!
(学生独立解题,教师巡视指导)
在巡视过程中,出现了让我惊喜的一面,真是出乎意料,在我毫无提示的情况下,有小部分学生能用自己的方法完整的解答出这道题,而且我还发现了两种方法。在我的追问下,有几个小组的学生竟能详细明了的讲出自己的解题思路。我真庆幸,自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没有任何思维的限制下,尝试让学生先自己解题,经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课堂中,学生驰骋自由的思想,展现发散性思维,体验知识获取是个愉快的过程。
良好的学习习惯,较强的自学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它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去,也是学生从“学会”升华为“会学”的标志。
第三:在探究交流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1、合作探究,一题多解
师:接下来请把你的解题方法在学习小组内说一说。比一比,哪组的解法多。没有完成的同学也不用着急,听听你的伙伴是怎样解题的。
(学生小组内交流解法,教师巡视倾听,捕捉收集不同解法)
这一环节可谓是热闹非凡,大家谈论的非常激烈,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展现出来,巡视过程中,我发现,用的最多的方法是列表法和方程法,在我的提示下,很多组也用到了假设法,并不断完善其他的方法。可谓收获颇多呀!大部分学生完全能找到至少一种解题方法了,学生的表现太棒了! 静静的思考,积极的探究,主动的交流,认真的倾听,学生在这一环节已经收获不少了。
2、展示交流,异中求佳。
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小组上台展示交流。主要展示了三种方法:列表法、假设法和方程法。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对于学生的方法做了一些指导和讲解,并对这三种方法进行了优化。告诉学生,每种方法都有他的优点和局限性,要根据需要灵活运用。有了前面的环节做铺垫,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的掌握便水到渠成了。
第四:拓展延伸,挖掘题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时总是着眼于如何教会学生解题,教会学生做好、做对题,对数学思维没有足够的重视。如果只局限于题目的本身,看不到一类习题背后隐含的丰富的数学思想、意义和价值,那是十分遗憾的。
在练习环节,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同学们,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国外,这么多人在研究这类问题,生活中有谁会把鸡兔关在一起,即使关在一起,何必数脚,数头多直接。那么,研究这类问题到底有什么作用了?
我以不同形式展示了几个生活中运用鸡兔同笼思想解决的问题,如:
问题1:同学们参加公益劳动,有抬土的,有挑土的,共用去59个筐,36根扁担。有多少人挑土?有多少人抬土?
游戏:老师出示一个红包,提示:里面共含2分和5分的硬币共7枚,总金额2角9分,请你猜猜2分和5分的硬币各有几枚?
学生从这一环节中,对于鸡兔同笼的问题有了更广义的了解。这就把一个单纯的数学习题融入了生活、社会元素,不仅增加了习题的趣味性,还深入挖掘出了数学背后隐含的数学思想和价值取向。
当然,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仅凭一道例题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时时处处不断渗透,在一次又一次的训练中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在不断的体验中对数学思想进行感悟,真正做到从“学会”到“会学”。
参考文献《湖南教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