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学校概况 | 通知公告 | 校园新闻 | 办学特色 | 学校荣誉 | 教育科研 | 教师天地 | 学子乐园 | 招生招聘 | 在线咨询  
 
站内搜索: 
 
攸县明阳学校 >>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投入——谭晓斌  >> 正文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投入——谭晓斌
http://www.yxmyedu.com       日期:2014-11-26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不管是智力因素的调动,还是非智力因素的调动,都要注重情感的参与、交流,做到十分投入,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把学生引向智力的发展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情感因素的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实现语文课堂教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
关键词:情感因素   主体作用   激发   求知欲   挖掘   大教材观
 

     最近我在学校举行的“明阳杯高效课堂大赛”上听过两位教师的初中语文公开课,两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给了我许多的启发。两位教师的个人素养、教学手段、教学设计不相上下,但是教学效果却明显不一样,究其原因,教学效果好的那位老师在教学中投入了足够大的情感因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利柏曾明确指出“情感本身就是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其实,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当情绪好,心情愉快时,思维活跃,记忆迅速,想象力丰富,头脑显得特别清醒;而当情绪不好时,思维迟钝,记忆力差,想象贫乏,头脑是胡浑浊不清的。这说明积极、愉快的情感有利于认知活动,而消极痛苦的情感则不利与认知活动。但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授课时本身已有的知识,教授能力,授课艺术,而忽略了情感的投入以及课堂气氛对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性。《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的改革和课堂教学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了三维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强化三种意识:主体意识、个性发展意识、情感意识。教育家们都认为高效课堂应该是实施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管是智力因素的调动,还是非智力因素的调动,都要注重情感的参与、交流,做到十分投入,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 教材的情感因素的投入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文质兼美,情趣盎然,能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质就要求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化为自己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匠心独具的创设与教材的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触景生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师生就在此情此境中进行着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例如:我们可以利用一首气势磅礴的《长征》,让学生体会红军的豪迈气概,利用一副优美的月下荷塘图让学生领略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的优美清幽,让学生扮演狡猾的狼、勇敢地屠夫,去认识人间的真、善、美……这些具体生动的形象,为学生理解语言做好认识上的准备,而且是笼罩着情感色彩的认识和准备。在进入情境后,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用心灵去体验。在形象的感染中,他们渐渐感受到作品赋予的美。又如:《母亲》中,学生在悦耳动听《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去中尽情地回想着母亲对自己无私关爱情景。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在优美的语言文字和音乐中,学生仿佛就站在自己母亲的身边,此情此景,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读来挖掘材料内容中的情感因素。朗读能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事实上,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出来,就证明他脑海里已经再现出文字所表达的客观事物,已经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了。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学语文课本和文学课本,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悟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初中语文课本中,祖国河山的壮美,人物光辉的形象,含义深刻的道理……都可以通过朗读去领会和体会,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笔者还认为,教师要树立大教材观。教材不应仅仅包括课内发的那几本教科书,还应包括从古到今的各种各样的文本。记得著名教师袁卫星曾对语文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语文是什么?语文是眩目的先秦繁星,是皎白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是的,语文很重要,他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这么优美的语言,这么感人的情节,这么深邃的思想,会有谁不喜欢呢?所以,教师让学生学习语文,要让学生有大教材观,不应仅盯着课内的那几篇范文,应引导学生把视野扩展到课外,广泛地博览群书,博览优秀的文学名著,这样方能培养学生对文章文本的兴趣,让学生对教材投入更多的情感,真正的爱上语文,方能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

二、 教师的情感因素的投入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过程,又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过程。老师不是简单地把知识装进学生头脑,而是每时每刻都在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接触,情感的沟通。师生间的情感会相互影响和感染。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对所有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并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态度,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热爱、积极的期待和希望时,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赖,进而喜欢老师任教的科目,并接受老师的教诲,而且会将教诲转化为行动。为此,要求老师对学生要有爱心,老师的主导情感应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老师的心境是愉快的;同时老师应创设情境以情激情,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还要发挥语言和身体语言的情感因素。语言和身体语言都是传递情感的媒体,也是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感人的语言,合适的身体语言,可以将学生带到特定的感情世界。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好夸等特点,所以课堂中应尽可能做到多表扬、少批评,老师的每一句话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我们要通过富有艺术的教学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例如:我们评价学生时给予“你的见解很有深意”“说得真好”“你真聪明”等等赞许的语言,这是更好地增强教学效果的一种情感交流的有效方法。老师的身体语言如:眼语、手语、脸语等,在传递教育信息中,不仅能表达情感,有时还起到语言起不到的作用。例如:老师期待的目光,一个鼓励的微笑,一个关爱的手势,都可以在学生心中激起回响,给学生以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学生的情感因素的投入
     学生都有天性,即学习的天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我们应该全面依靠学生,激发他们自身的情感因素的投入,促进学习。
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最好的老师,是创造能的催化剂。只有让学生将读书看成是一种快乐,才能发奋读书。好学不如乐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 学生若是对语文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作为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是学生对语文产生了乐趣,他就会自动地学,效率将会获得很大的提高。在乐趣中学习语文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将学习算作一种兴奋的享受,从而发生积极自动的学习念头。初中的学生对学习目的和意义的认识不太明确,好动而富于好奇心,注意力难以持久,侧重于形象思维。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教法中应当体现游戏性,促使学生乐学;在教学中要难易适中,让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也要根据学生的智能水平,适当质疑,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一种“为之而可求”的境界,使他们既有“求”之趣,又有“知”之乐,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教师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一,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教学相长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只有在科学的教学模式下采用机动灵活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达到或超出预期的教学效果。新课改实施几年来,广大教师不断摸索,学校也多次组织教师到洋思、杜郎口等学校参观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步形成,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为广大教师所采纳,一改新课改前千篇一律的“满堂灌”。现在使用的教材中,许多内容图文并貌,如果老师一味去讲,索然无味,效果无疑大打折扣。这时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发表自己的学习成果,使其在老师的主导下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明显体现,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师生互动,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兴趣盎然,教学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第二,教师要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具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当今社会已经步入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则标志着教育的现代化。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兴趣容易转移。而直观教学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是进行思维加工的前提,有较强的吸引力。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可以打破传统媒体僵化、固定的模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并以其丰富、生动的优势给语文教学注入青春与活力,对于语文学科来讲,使用多媒体手段来化难为易、解释疑点很重要,它可以呈现精美画面(包括文字),播放悦耳音乐,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和享受美的能力,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情感,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推动语文教学信息化的进程。
     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时代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自身素质发展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实质上是开发自身素质潜能,内化社会文化素养,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过程。教师应指导、组织、帮助、激励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以此激发学生自身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因素,以及内在的动力机制,解放学生的大脑、眼睛、双手、嘴巴和学习的时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和集体合作学习开发教学的合力,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目的。
     再次、要改革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效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发生在学习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课程本身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课堂评价进行认真的反思和研究,构建积极准确及时的教学评价。新课改实施几年来,学生评价方式的滞后问题日益突出,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瓶颈,制约着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学生忙忙碌碌进行了一学期的探究性学习,最后还是凭一份以死记硬背的基础知识为主的试卷来判定学生成绩的优劣,考非所学,极大挫伤了学生乐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积极性。我觉得新的学生评价方案采用平时评价和期末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成绩各占50分(比例可视情况调整)。平时评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内容包括资料的搜集、材料的准备、活动的开展、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活动学生参与程度或完成情况,教师把每节课设为一定分数(如10分),视具体表现给不同的小组不同的分数,组长做好记录,学生自评和互评,“论功行赏”再分配得分,报老师处记录,学期结束算出各学生累计得分,最后按比例换算成平时成绩。平时成绩要以激励为主,如学生参加演讲比赛获奖,作文比赛获奖等,均可额外加分奖励;多关注学生参与过程,结果其次,各组得分差距尽量不要太大。期末评价以期末测试为准。最后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即本学期语文的最终成绩。
   只有改变评价方式,学生才能解除考非所学的后顾之忧,新型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才能得以顺利贯彻。教师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理论知识来自于实践,理论又指导实践,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之间“游弋”,知识和技能都明显提高。学生短期的应试需求得到满足,长期的发展要求也得到了锻炼,二者兼顾,一举两得。

四、 教法的情感因素的投入
     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指出了儿童的心理特征:少年儿童有好动、好奇、好夸等特征。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语言,让学生在良好的情绪中通过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不断地获得新知识。如在新课导入时,可以创设与主体性赢得教学情境。根据课文的不同内容,可以做游戏、实物演示、智力竞赛、猜谜语等趣味活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直观景物导入,把学生带入具体形象的情景之中,在愉快的情绪感染下进入课文的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实际情况,,循循善诱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画、故事、游戏、课本剧等各种教学手段,精心设计出趣味横生的情境刺激学生的视听,同时运用语言的理解,形象的思维,使学生的眼、耳、鼻、等感官机能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把学生引向智力的发展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时,在初步疏通文意后,让学生以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来理解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概而言之,在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情感因素的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实现语文课堂教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它能使学生时常体验到一种“轻松感”,使他们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好胜心得到鼓励,创造力得到发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张鸿亮《上好课:问题与对策》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邹尚智《有效教学经典案例评析》北京:开明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学校概况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 2023 hnmyx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攸县明阳学校 办公地址:攸县大巷路(原攸县师范)
欢迎光临攸县明阳学校官方网站,您是第972926位访客 湘ICP备2023039334号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