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明阳学校 >> 如何打造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堂——易娇莲 >> 正文
如何打造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堂——易娇莲 http://www.yxmyedu.com 日期:2014-11-26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教学背景下,教学在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想打造出一种符合新课程理念和青少年认知规律的高效课堂。我们必须更加勤奋的学习,丰富知识,扩大视野,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用科学的课改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做到预设与生成、内容与形式、课本课堂与生活课堂的统一,努力打造出学生喜欢的、真正有实效的课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预设 生成 动态 课堂生活化
在新课程教学背景下,教学在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想打造出一种符合新课程理念和青少年认知规律的高效课堂。其实,不管我们对课堂进行怎样的改革,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只要是学生喜欢的,才是有真正实效的课堂。那么,怎样才能打造出学生喜欢,有实效的课堂呢?笔者认为要打造学生喜欢又有实效的课堂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设和生成的统一
预设,顾名思义是预测和设计的意思,是教师课前根据教材的知识,学生的情况以及实际教学的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生成则是在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情况。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展示预设过程。教育家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是相吻合的,有时又是截然不同的,课堂不再是完全预设的课堂,教师不能完全按照预设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要时刻注意课堂中发生的情况,也就是学生的生成,这种生成是在预设基础上的动态发展。预设和生成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一堂课即使预设的流程是多么的顺畅,但如果缺乏生成,也是堂失败的课,只有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统一,融为一体,才是一堂高效的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预设和生成有机统一,融为一体,预设尤为重要。精心的预设是课堂生成精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实效,尊重学生生命,尊重我们职业的重要方面。课堂教学呈现多样性、丰富性和随机性。如果教师课前缺乏对三维目标的正确把握,缺乏对学情的正确分析,就可能无法横好地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课堂生成。因此,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系统性。新课程实施策略要求,预设应凸显主体性和开放性。教学不仅要渗透三维目标,更要从学生的心理状况出发,了解班级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规律,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这样才能做到“以学定教”。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预设的开放性往往被忽略,我们常常精于“计算”。从教学的第一步到最后一个环节都精心设计,将学生的思维困囿于教学的预设中,学生“唯马首是瞻”,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结论,造成课堂的沉闷,课堂的生成更加无从谈起。人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能力、生活经验等都有明显的差异,不同的班级的学生学习情况也是有差异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了解孩子,就谈不上教育。我们应该在预设时充分的了解学生,充分的研究班级学生的特点以及班级的整体分割,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各种情况,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才会使课堂充满动态生成的盎然生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的技巧并在于能预见到课堂上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如,教学“学会控制情绪”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互帮互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把最困扰自己的一个问题写在纸条上,一小组为单位交换纸条,再对自己拿到的纸条上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这就为教学预留了空间,既形成了生生互动的教学场面,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良好。
二、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内容与形式分离的问题在教学中是始终存在的,其表现形式是各种各样的。例如:明明学生活动不充分却硬贴上学生活动的标签,在没有实质探究的情况,硬贴上探究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标签••••••。这种内容与形式的分离不仅是与思想政治课的本质向违背的,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更谈不上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应由教学内容决定,而不是要这样的形式就硬贴上这样的形式。只有根据内容定形式才能打造出高效的课堂。
在我校推行的“五环节”的教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中,大多数老师的做法是把问题分到各个小组,然后进行小组分组讨论。分组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也是很有效的一种形式,但是不是唯一的模式。思想品德课的讨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小组式讨论,集中式讨论,辩论式讨论等等。老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和讨论内容的特点,选择恰当讨论形式。对于具有一定难度,适合探究且学生个体具备的知识经验不能独自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选择小组讨论和集中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对于可以多角度理解、认识参差不齐,乃至完全对立的问题,可以选择辩论式讨论的方式。
例如:九年级第一单元的《跨越国界的沟通》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网络的利与弊”。我在教这个内容时,开始时是让学生分组讨论。任务一分布,教室一下子就热闹起来,每个小组都“讨论”的非常热烈,但仔细一听,原来在争论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有的小组已经争得面红耳赤,整个课堂无序混乱。结果自能草草收场,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学生也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怎样才能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呢?既然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何不让学生来个辩论赛呢?然后又与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一致认为像这样可行。于是,在第二个班的教学时,我就将原有的分组讨论改为了辩论式讨论。结果学生参与的更积极,更主动,更热烈,在学生的一来一往的辩论中,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学生也对网络形成了正确的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精心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课本课堂和生活课堂的统一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的推进,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的理念已成为广大思想品德教师的普遍共识,很多教师也把这个理念贯彻到教学的实际中,尽量使自己的课堂生活化。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常常出现老师们的预设与实际效果之间存在实质性的差异,究其原因是目前 大多老师的做法是选择成人的社会生活和虚构的学生生活,而很少有学生亲身经历的真实生活,或是过时的非现实的生活。这种生活经验难以调动学生的求知冲动与需要,因为外在的生活场景不管多么复杂或者多么逼真,都只具有游戏的性质或戏剧性的性质,不与受教育者得切身利益相关联,因而不能引发真实的观念,并导致真实的行为。
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受学生欢迎的生活化课堂呢?只有那些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原型或适合生活经验的、真实可信的事件和场景,由于与其切身体验相关,才能吸引学生的求知兴趣。因此,教师应立足于生活,结合教材知识点把学生带入社会,从社会生活中选取学生的典型的真实的生活场景,在课堂上开展情景展示活动,以激发学生的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如,在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的成就”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就城乡建设、文化娱乐、衣食住行等方面对自己家及周围的邻居进行调查。经过调查后,设计了如下情景进行教学:现场直播-----展示家乡成就;面对面-----探究原因;想象与展望---描绘未来蓝图。学生通过走进社会,在社会调查中,在自己生活中真正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有助于学生树立爱家乡,奉献家乡的理想目标。
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建构的基础。可见,承担着知识传授和道德教化双重任务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根植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才有巨大的生命力,学生也只有通过自己生活中真正发生的,切身感受的事件才能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感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获得能力,实现情感价值观的升华。
社会在发展,我们的课改也在深入,学生的成长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更加勤奋的学习,丰富知识,扩大视野,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用科学的课改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努力打造出学生喜欢的、真正有实效的课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和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