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明阳学校 >>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初探——吕红芳 >> 正文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初探——吕红芳 http://www.yxmyedu.com 日期:2014-11-26
摘要:地理学是一门边缘科学,从重视地理名词的记忆到现在重视地理区域的分析,都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如何在课堂中让学生能迅速准确地理解地理图形,并学到有效地结合地图记忆地理知识?如何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是广大教师十分关切的问题。
关键词:地理 地图 提问技巧 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掌握课堂提问技巧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提炼和展示的过程。课堂上科学精巧的提问,能够激活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精髓,通过课堂提问要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课堂提问,使学生产生积极思维能力,积极探究能力和分析知识、归纳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做到做好,教师需在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步,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功夫在课外。
老师的备课情况是成功的一半。第一,需要精心处理教材,要抓住主干知识,重点难点要突出。第二,要认真选取典型例题和练习,讲练结合,提高传授知识的目的性。第三,要认真计算时间,让学生有充分时间看书、思索,如果课后练习能解决一半最好,这样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第四,要准备好知识点的衔接和过度,上课做到流畅、自然、紧凑。第五,精彩的地方适当安排小故事,既能开拓学生视野,又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上课的热情。第六,充分利用课本活动题,开展讨论研究,碰撞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备课准备好了,就要把每节课的上课提纲印发给学生,这就是学案,一节课要有一个学案。当然,如果本节课内容比较繁琐、零碎的话,还可以加入知识提纲,让学生予以填写,起到小结巩固的作用。
光有学案还不行,教师还必须进行第二次备课,把例题答案做好,引入课题的方式设计好,上课需举的例子准备好,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过渡做到自然连贯,还要准备必要的教具、课件、图片等;把课件做好……这样备课才算完成。
第二步就是上课了。
任何完美的备课都不能做到万无一失,所以课堂艺术是使上课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环节。为了使课堂做到易懂、流畅、生动、有趣,除了按部就班完成学案上的内容外,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课堂提问的内容,应紧扣课堂教授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来设计,达到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教学方法运用比较法。经常借用比较法以区分地理事物的共性与差异,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地理事物,特别是根据已知的地理知识去类比未知的地理知识获得新的地理知识。如,运用乡土地理知识对比别区或别图的地理事物,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在掌握乡土地理的情况下再比较学习黄河中下游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就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又如,在学完黄河中下游地区之后比较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的异同点来学习长江中下游地区,无论在横向比较或纵向比较中,学生则能更好地掌握长江中下游的地理环境。从而巩固了旧知识,学习了新知识,不仅学到的知识得到迁移,而且还发展了形象思维,提高了分析综合能力。
第二,课堂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
这样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铺路搭桥,层层推进的递进方式,不仅非常容易的解决问题,而且使学生思维向知识纵深发展。如上面热力环流的学习可以通过学生说出登上青藏高原的感受来引入学习"为什么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我们在元宵佳节都喜欢放孔明灯来祈愿,放孔明灯是利用了什么原理?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第三,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展示的方法,用直观性的问题,使学生对回答困难的问题,通过观看多媒体动画和影片的内容,直接得到答案。
教学方法上加强运用地图的教学。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不可缺少的直观教具,也是形成地理表象进行形象思维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运用地图,一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地图知识,二是随着课程的进展,坚持长期的反复细致的训练,学生就会掌握地图的各项要求养成用图习惯。识图侧重于形成地理表象获得感性事实材料,而分析图则在形成地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联想,进一步从理论上进行分析综合。例如,我们在地图上读出非洲在南北纬32度之间,赤道在中部横穿,联想气压带风带的纬度分布规律,总结出非洲的气候带呈南北对称分布。又如,在中国地图上,读出各主要的地形区的分布,然后经过分析、归纳出我国地形的类型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地形排列形成网格分布三大特征。读图和分析图的教学,从读图的感性认识到分析图的理性认识是培养学生进行地理思维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学生“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点拨可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从一个地理要素联想到其他相关的地理要素,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地理虽然是边缘科学,但很多知识学生通过看书也能有个基本的了解,所以第一步就是让学生自学,通过看书了解基本概念,了解自己的疑惑所在。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地理学不是地理概念和事实材料的罗列,而是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第四,在地理基本原理中,地理因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因果关系需要进行恰当的判断和合乎逻辑的推理。
地理因果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和多因多果。例如,不同地点的地方时不同,是地球自转引起的为一因一果现象。又如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的高大隆起,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高原上终年积雪冰川广布冰雪融水形成江湖的补给或大河的发源地;高原上空气稀薄透明度好而日照强烈;适应高原生长的特有的牦牛等是一因多果现象。再如某些地区的气候特征是由纬度、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影响而成是多因一果现象。至于多因多果现象则更为普遍。掌握地理因果关系可采用如下方法: 1.直接分析推理。例如:昼夜的产生是因为地球是个不透明体,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自转的结果。2.间接地推理。例如:气温的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因为地面温度达到最高值之后还有一个过程温气才达到最高值,地面达到最高温度是地球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的时刻,地面热量是太阳辐射的热量在地面储存而来。太阳辐射最强在正午12点,地面温度最高在中午后1点,气温最高值在午后2时左右。然后是根据学案开展探究学习,当然不能每个知识点都探究,这样课堂虽然热热闹闹,但效果不佳。每节课开展二至三个探究活动。难点还是以讲授为主。探究活动也要有针对性,所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由浅入深起到探究的目的。
第三步,就是课堂小结和巩固。
花三五分钟对本课重点知识作简单的回顾千万不能忽略,有的学生如果前面知识没有掌握好,通过后面的小结就有了一个熟化的过程。
第四步,就是课堂练习了。
建议在重点难点知识学完以后就做相应的练习,起到巩固作用。其余练习不能太多,但要涉及到所有的知识点,难度要适中。
课堂是艺术的殿堂,上课的方式千千万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时教师要有一个全盘考虑,循序渐进,统筹安排,既要注意形象思维训练,更要加强逻辑思维训练,而且还要着意培养辩证思维,使高中学生的思维逐步臻于成熟,具有较好的思维能力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只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自己对书本知识熟悉,能驾驭课本自如,一定能把课上好。
|
|
|